来吧,展示:
汉艺Z同学,获哈佛大学、莱斯大学、弗吉尼亚大学 建筑设计offer
汉艺L同学,获哈佛大学、皇艺 交互设计 offer
PS. 以上展示的为部分哈佛offer我们还有更多哈佛耶鲁等藤校的offer~
或许在大多数同学眼中藤校是美国院校金字塔顶层的存在,而哈佛耶鲁更是顶层的塔尖。
但是在美国1000多所院校取消SAT或GRE成绩后,爬上金字塔尖所需要的道路长度似乎直接被砍半。
今天我们就以汉艺几位成功申请到了哈佛的同学的作品集为分析对象,来看看有什么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建筑,功能与造型的相互倾斜我们先来看看Z同学的作品集,他依靠这本作品集拿到了哈佛大学建筑设计的offer。
Z同学作品集中的第一个作品是一个叙事空间,通过建筑去解析一本小说中的抽象情绪,用三维的事物去表达抽象的情绪。
Z同学作品,获哈佛大学建筑设计offer
这个作品的优秀之处就是Z同学的表达是十分精准的,每一张图都可以放大细看。而且与英国不同,美国的院校更多在乎的是建筑本身的技术性。
Z同学的建筑本体有十分高的落地性,无论是前期的策划概念方面、中期的声画方面还是后期的建造方面的施工细节点,Z同学都非常细致地涵盖到了,简单来说他的这个作品可以直接拿来使用建造。
其次便是作品集中的文字量问题。Z同学和L同学两人的整本作品集文字量其实很小,页面十分简洁,每页上只有一两段话的文字辅助说明,图片的排版也不是非常的密集。
L同学作品,获哈佛大学建筑设计offer
Z同学作品
Z同学的作品甚至有时一整页什么字都没有,只用图片去表达自己的建筑结构。这也是一点值得同学们去注意的:信息的可读性。
在建筑设计的作品集中,图片就是最好的说明方式。因为建筑专业的特殊性,无论是2D的图片还是文字说明,都比不上一个3D模型清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同学们的建筑作品集中都会需要进行大量的建模工作。
建筑设计师探索的是如何让人在一个空间里完成一件事,他们往往会需要去协调功能和造型的占比,比如北京的中央电视台大楼,就是功能向造型倾斜的经典案例,设计师为了追求造型的独特性,从而放弃了一些节约成本和更好的功能性。
大部分时间建筑师还是在努力让功能与造型互相兼顾融合。Z同学的园林项目就是从苏州园林为灵感来源,通过4个月的亲身体验,提炼出了园林中造景的精髓。
在他的设计中将原本园林的纯自然环境的造景抽象化后放置在了室内的空间,除了那些有效的空旷空间之外,运用了人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来展现出了室内的“造景”。
以上就是两位哈佛建筑系同学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两人还参加了同一期汉艺夏令营,后来那期夏令营还被老师们戏称为“哈佛夏令营”,这个我们稍后再说
交互设计,追求就是落地说完建筑,咱们再看看看交互设计同学的作品集,这位L同学的作品集一共有四个作品,其中包含了共享单车导航app项目、ai智能辅助复盘平台、未来视频网站设计、及滑雪教学平台(包含了app和AR的设计)。
在作品集中,L同学列举了人们现在学习滑雪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自己设计的滑雪教学工具是如何帮助人们快速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L同学的滑雪教学作品,获哈佛大学交互设计offer
再比如共享单车导航app这个项目,共享单车本身就是当下国内外都比较流行的交通方式之一,国内的小黄车小蓝车,国外的bird、citybike,共享单车已经融入了多个国家人们的生活中。它在方便出行的基础上还减少了大家的财务支出,相信不少同学小的时候家里都应该经历过自行车被偷吧……
L同学的这个作品就是在共享单车的基础上,还为使用者提供了导航的功能,让骑行者能够更高效率地避免走弯路。
L同学的项目主题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什么很高深的含义,似乎并没有其他作品那种颠覆性的、标志性的改变。但交互设计本来也不是只聚焦于“颠覆性”的学科,它研究的是能够让人们的生活变得高效快捷。再微小的设计,只要它是有用的,那么它就是好的。
L同学的特别之处在于她的作品是与她自己的工作经历紧密结合,有许多设计都是根据她的相关工作经历得出的。
L同学在申请哈佛之前有过两年的Facebook的工作经历,这样的特殊经历可以令她在一些软件和网页的设计之上会有一些她本人非常了解及熟练的地方。恰巧哈佛这个交互设计专业是一个需要申请者拥有各行各业工作经验的项目,想要集合复杂的背景+工程+设计+程序去解决更系统化问题的学科。
交互设计满页的逻辑说明
实践与创新,要be creative说完作品集,我们再来聊聊一些“课外实践”,说是课外,其实也还是和专业息息相关。
上文我们提到的“哈佛夏令营”便是汉艺组织的一次跨界夏令营。每年的寒暑假汉艺都会组织很多次跨界活动,目的就是为了让各个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可以在课程中了解到更多的“课外知识”。
跨专业作品集一直以来都是许多同学们制作的热门方向之一,海外院校也十分欢迎同学们融合不同专业的创新作品。
Z同学在服装×景观×建筑跨界的夏令营《S,M,L,XL,XXL》中与服装设计专业的同学一起合作制作了一个景观作品,后来他将这个作品进行修改调整后放进了作品集中。
《S, M, L, XL, XXL》夏令营 Z同学作品
Z同学作品集里的“课外实践”来自于跨界,L同学的“课外实践”来自于工作经验,这些都是他们“独特性”的来源。所以什么样的作品能够申上哈佛,只有你行、其他很多人都不行、且考官能从中看出来只有你行的作品。
很多顶级名校对于学生的偏好都是共通的,用夏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要胆子大,be creative,be crazy!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汉艺的老师会支持同学们各种新奇甚至“离谱”的想法。流行文化可以,贼小众的亚文化同样可以。
Z同学可以用4个月的时间在苏州观察园林的设计和造景,L同学充分运用自己两年在Facebook的工作经验填补作品中的实质可操作性。这些都是我们会去从每个学生身上挖掘的、根据个人的真实经历思考得出的设计。
什么样的作品能上哈佛?去丰富自己的独特性,将自己的身上的独特性通过思考分析,再通过作品这样的媒介具象化表达出来,进行实际的批判、验证、修正,最后用合适的表达形式呈现出来的作品集能上哈佛。
From:https://www.021fl.net/abroad/usa/guide/10005070.asp